中医诊断学课堂实录-绪论
绪论
绪论,简单地说就是开场白,通过这三节课,能够让大家对《中医诊断学》这门课程有一
个基本的认识,包括它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及基本原则。有了这些基本认识
就能为学习这门课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何谓中医诊断学?
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中医诊断学”?大家知道,“诊”就是诊察,是
检查、分析的过程;什么是“断”呢?“断”就是判断。所以什么叫“诊断”呢?就是诊
察、了解、分析、判断的意思。课本上对诊断的定义,是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
具体来说,“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有什么”。我们通过诊察去发现与疾病发生
发展相关的一些内容,这就是“诊”要解决的问题。“断”,说得通俗点就是“是什么”
所以诊断的核心就是围绕“有什么、是什么”。诊断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英语叫
Diagnosis。什么叫诊断学呢?就是研究诊断的一门学问,英语叫 Diagnoscs。我们这门课
为什么叫做《中医诊断学》呢?因为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诊断的一门学科。它在
诊断学的前面加上“中医”两个字,它的翻译就要再加上三个字母 TCM,就是 Tradional
Chinese Medicine 的缩写,这个就是中医诊断学的英文名称。如何体现中医理论的指导呢?
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中医的思维。中医思维有两个重要的基本特点,一个是整体观
念;另外一个是辨证论治。实际上,辨证论治是整体观念在临床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所以
中医学理论或者中医思维是什么?就是整体观念。那么整体观念怎么体现在中医诊断学里
面呢?首先,它把我们的研究对象,也就是人,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人,这个非常重要;第
二,研究对象是一个活着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人。还有,这个人本身是一个社会的
人,他不仅具有生物学属性,也有其社会属性。同时他也是一个个体的人。大家知道整体
观念有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就是把人看成是一个个体。因为人和人不一样,所以我们才能
因人制宜,这个观念贯穿整个中医诊断学的始终。因为它有中医的这些特点、特性,这是
中医诊断学的一个最核心的要点,所以,我们学习的每一个部分,从四诊到辨证,以及到
后面的病历书写,整个都要贯穿着整体观念的思想。
有人说中医和西医研究的对象是一样的,因为研究的都是“人”,实际上,从最初的逻辑
起点来说,中医和西医研究的人不是同一个人。因为西医研究人更多的是研究人的生物属
性,是把人看成一个生物体;而中医学研究的人最主要是一个个体的人,是一个社会的人
是一个整体的人,是一个活的人,是一个动态的人。因此,不要简单地认为中医和西医的
研究对象一样。它们研究的对象实际上是有区别的,这个思想要贯穿我们整个《中医诊断
学》的学习以及我们将来在临床工作的全过程。我为大家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
我们现在有个非常时髦的词,叫做“亚健康”,什么叫“亚健康”呢?亚健康本来是指
“第三状态”,就是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一种第三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理解“亚
健康”就是疾病即将要发生的一个初级阶段。但是,“亚健康”还有一个定义,叫做慢性
疲劳综合征,什么叫慢性疲劳综合征呢?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去体检的时候,发现所有的
或者大部分的生物学指标都是正常的,但是病人觉得很难受,比如说脾气比较急,睡不着
觉或者疲劳。假设一个人,生物学方面的理化指标都正常,但是他却觉得难受,这是什么
状态?在中医学体系中这就是疾病状态。因为人的健康不仅是生物体上的健康,还包括心
理的健康以及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的健康。如果仅仅生物体健康是不够的,心理和社会
适应能力上的疾病也是病。因此,“亚健康”在中医诊断学里面就是一个疾病的状态,所
以现在有的人研究“亚健康的中医诊断”,其实这个本身就离开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
思维。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呢?主要是让同学们从一开始就明白一个道理,生物学指标不
是健康或疾病状态判断的唯一依据,因为如果按照生物学指标正常才是健康的话,那么可
能只有一种人是健康的,什么人呢?“疯子是健康的”。你看疯子体检指标可能都挺好的
而且他没觉得难受,整天到处跑,看上去是“健康的”,其实精神、心理的异常也是一种
疾病状态。所以这个非常重要,是学习中医诊断学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医诊断学是在中医
理论指导下研究诊断的一门学问,是介于理论和临床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所以它是非常
重要的。
二、中医诊断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中医诊断学这门学科是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中医诊断学”这个名词的正式提出,时
间很短,大致也就是在我国中医院校教育开始以后几十年的时间。时间虽然不长,但是中
医诊断的这种理论体系和方法的形成,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上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一)原始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做原始阶段,或者叫做雏形。大家知道,人都会受伤或者会生病,那么一
旦受伤或生病,它就有一个本能的反应,就是会去看哪里受伤,或者是什么病。比如说猴
子,它某一个部位被石头砸一下,它首先看哪里被砸了,然后伸手去抓几下,看一下哪里
被砸了,这是什么?是诊断,抓一抓是什么?是治疗。人也一样,我们祖先在生活生产劳
动过程中,他们肯定会生病、受伤,他们一开始就有一个判断的过程,这就是诊断的最原
始的东西。那么以后,随着人类文明不断地发展,他们不断地把这些行为记录下来,就形
成了一些原始的记载。这些东西,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中医诊断学形成的原始过程。
(二)奠基阶段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它就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叫做奠基阶段,有较坚实的理论基
础,逐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那么这个奠基阶段在什么时候呢?大约是在春秋战
国时期以及秦汉时期,在这个时候有一本非常著名的书或者经典著作,就是《黄帝内经》
在那个时候,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医学领域不断渗透、影响,为
我们的中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
实际上在现在发现的医学相关著作中,《黄帝内经》不是第一部,比如说 1973 年在湖南长
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这本书的成书年代比《黄帝内经》更早,但是它没有形
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这本书在汉代被埋到地下之后,两千多年来对整个中医发展
没有太大的影响,一直到1973 年出土的时候重新被发现。因此,我们没有把《五十二病
方》当作现存的第一部中医经典著作,而《黄帝内经》是现存的第一部经典著作,是因为
它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中,起着理论奠基的作用,也可以理解为它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个理
论基础。所以,这个阶段是理论的奠基阶段。
(三)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阶段
第三个阶段可以叫做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阶段。在东汉末年,也就是三国的时候,有个非
常著名的医学家叫做张仲景,他是河南南阳人。你到南阳,就会看到医圣祠,就是纪念张
仲景的。在三国时候还有两个著名的医学家,一位叫华佗,另外一位叫董奉。他们三个人
是年龄相仿,但是历史没有记载他们是否相互认识。我们了解华佗更多的是因为《三国演
义》,他给关羽刮骨疗伤以及给曹操治病的一段故事,使华佗的名字家喻户晓。董奉是福
建人,“杏林春满”故事的主人公。当时他们三个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建安指的是
建安年间( 196—220),距今大概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因为华佗,按照《三国演义》记
载,他的书被烧毁了绝大部分,只有一小部分传世下来。后人有一本书叫做《中藏经》,
托名说是华佗写的。而董奉留下医学著作也比较少。张仲景有一本著作叫做《伤寒杂病
论》,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散乱了,后人经过编撰,形成了两本著作,一本叫做《伤寒
论》,一本叫做《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的最大贡献就是奠定了辨证论治体系,也
就是从那时起,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就形成了,也可以说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框架形成了。
因此在中医发展史上,张仲景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我们后人都尊称他为“医圣”。
(四)丰富发展阶段
接下来一个阶段就是不断地丰富发展的阶段,从东汉末年,一直往后包括晋、唐、宋、元
明、清到近现代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医诊断学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
《中医诊断学》作为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一个很重要的主干学科或者课程,得到不断丰富
和补充,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近几十年来,有许多学者试图采用一些现代的
技术手段或者现代的科学手段,对《中医诊断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而且也在不断地完善,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中医诊断学》。
在中医诊断学形成的整个漫长过程中,有几个标志性的成就或者人物,作为一个中医的学
生,要学习这门课程,我们是必须要了解的。
现在请大家打开这本教材,在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里面,提到了一些内容。比如我们前
面提到的中医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在后面又提到了《难经》,西汉的名
医淳于意,大家在学习《医古文》的时候就学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传说扁鹊是《难
经》的作者,《难经》对脉诊乃至整个诊断理论的贡献是很大的;而仓公就是淳于意,他
最早开始记载病历,叫做“诊籍”。“诊籍”就是在诊察疾病过程中记载下来的病历,
“籍”就是指档案、记录,例如我们通常说“户籍”就是户口记录或档案。他著了一本书
叫做《脉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著。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论
述病源和病候的诊断学专著。元代敖氏的《点点经》和《金镜录》,也就是经过后人编撰
而成的《敖氏伤寒金镜录》,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舌诊专著。
到了金元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他们在诊断方面各自都有自己的一些
特色。再到明代的张景岳,也就是张介宾,他的《景岳全书》,对诊断也有许多重要贡献
一直到明代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他撰著了《本草纲目》,其实在古代,医和药是不分家的
所以李时珍他也是个医学家,他在脉学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撰著了《濒湖脉学》,因为
他的外号叫做“濒湖老人”,他的《濒湖脉学》到现在仍然有很多人在学习,我们也要求
同学们能够尽可能去背诵《濒湖脉学》。明清时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温病学派的
形成,比如书上提到的吴又可的《瘟疫论》,以及叶天士的《温热论》和吴鞠通的《温病
条辨》等。这些对温病学派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对中医诊断学,特别是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以及验舌诊病等是很大的发展和补充。所以,我们说,到了明清以后,整个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体系就已经形成而且比较完整了。我们现在书上的内容,是对历代中医
诊断学理论体系的总结、梳理和升华。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所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
作,使得《中医诊断学》也不断地跟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毛泽东同志在1956 年曾经说
过一句话,“中医在历史上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拒绝外来的好东西”。因此它不断地
吸取一些现代的成果,就有了《中医诊断学》的一些现代进展。
书上提到的这些标志性成果,希望大家认真地学习一下,把一些关键性著作和代表性人物
记下来。
(五)中医诊断学发展的启示
我现在要说的是,中医诊断这个发展的历史对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中医诊断学》有什么
启示?
第一点,它告诉了我们《中医诊断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经过了无数医家辛勤的劳动,绝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它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的
可以看出来,《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是一个从散在到系统的过程。原来可能是分散在各本
著作当中,后来逐渐发展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也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的。
整个《中医诊断学》的形成是以社会实践、生活实践以及临床实践等为基础,它是伴随着
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它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举两个例
子,第一个,中医解释失音,认为是声音嘶哑,有一个名词叫“金破不鸣”,什么叫金,
就是锣,过去有个词叫“擂鼓进攻”、“鸣金收兵”。当这个锣破了一个洞后,锣的声音
就变差了,有的时候声音甚至发不出来,这个就叫做“金破不鸣”。声音嘶哑是怎么引起
的呢?一部分是肺受到损伤以后,就发不出声音,因为在五行中肺是属金的,“金破不
鸣”就是肺气或者肺的气阴损伤以后,发不出声音。治疗上也是根据这个原理,补益肺气
或者补气养阴的方法就能够治疗失音。当然还有一个词叫“金实不鸣”,就是把锣塞满了
东西它也敲不响,这叫做“金实不鸣”,所以,另外一部分声音嘶哑是肺失宣降、气道壅
滞造成的,通过疏散的方法宣通肺气,就可以治疗失音。这种方法我们叫做取类比象。第
二个例子,比如说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的运动形态,“五行学说”是我们中国
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五行学说”我们就可以推断出“五色主病”或者叫“五
色诊”,就是通过对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的观察,可以判断它们和相应疾病的关
系,这种方法受到五行理论的指导。所以说不管是“金破不鸣”、“金实不鸣”,还是
“五色主病”,都说明了中医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有的同学说,中医好像理论
和实践脱节,这是一个误解。其实,中医学是最注重理论和实践统一的,因为中医学的形
成本身就来源于实践。为什么会出现脱节呢?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学好,没有建立好中医思
维。我今天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给大家讲这些内容,就是通过这些内容启发大家的中医思
维,指导我们临床实践。
第二点,《中医诊断学》有什么特点呢?就是在整个《中医诊断学》的历史形成过程中,
它更加重视对病理状态的判断。《黄帝内经》对人的健康状态和维护健康方面,有很多重
要的论述,把人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分成了不同体质等等,对我们后世医学的发展,起到
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但是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包括从张
仲景时期一直到现在,更注重的是对病理状态的判断。比如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主要是针对各种病理状态,阐述如何诊断、如何治疗的内容,包括后世的舌诊、脉诊,以
及温病学派的形成,都是立足于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判断和治疗,而对健康状态的
判断往往是通过对病理状态的比较而推导出来的。但是,现在人类的整个医学目的开始从
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实际上,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中医学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基础
和优势。所以,现在整个医学目的的转变,是我们中医学研究的一个切入点。
第三点,中医诊断学是以“证”为中心的病证结合的体系,它的核心是“证”,因为对证
的认识,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辨证论治或者辨证施治。但是,如果大家仔
细研究中医诊断学的发展过程,就会发现它是以证为中心,体现了“病”、“证”、
“症”的结合,并不仅仅针对证。证只是一个核心,病、证和症三者的结合,共同构成了
中医学的整个诊疗体系。所以,不要误认为中医学没有针对病、症的治疗。我们有时候简
单地认为对症治疗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实际上,在临床上对症治疗有时候是非常重要
的。比如说,对出血的病人,哪里被扎破了,哪里被割伤了,流血了,这个时候最主要的
治疗原则是止血,所以对症治疗很重要。再举个例子,有一次我突然感到耳朵里头会响,
发出“喔”、“喔”的声音,不是蝉叫声,在嘴巴活动时更明显,这该怎么诊断和辨证呢
折腾了大半天,很难受,后来我就找了一个同事,请他帮我看一下,发现耳朵里面有一根
头发,头发动下就会发出“喔”、“喔”的声音,他把这根头发拿出来后,问题就解决了
所以对症的处理,是很重要的,不要认为中医只讲辨证论治,而忽视了辨病论治和对症治
疗。
三、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要讲的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它的整个形成、发展
的历史,那么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医诊断学》这门学问,它主要包含了四大部分,
摘要:
展开>>
收起<<
绪论绪论,简单地说就是开场白,通过这三节课,能够让大家对《中医诊断学》这门课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包括它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及基本原则。有了这些基本认识就能为学习这门课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一、何谓中医诊断学?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中医诊断学”?大家知道,“诊”就是诊察,是检查、分析的过程;什么是“断”呢?“断”就是判断。所以什么叫“诊断”呢?就是诊察、了解、分析、判断的意思。课本上对诊断的定义,是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具体来说,“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有什么”。我们通过诊察去发现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一些内容,这就是“诊”要解决的问题。“断”,说得通俗点就是“...
相关推荐
-
2023-12-15 999+
-
2023-12-15 999+
-
2023-12-15 999+
-
2023-12-15 999+
-
2023-12-15 999+
-
2023-12-15 999+
-
2023-12-15 999+
-
2023-12-15 999+
-
2023-12-15 999+
-
2023-12-15 999+
作者:安安仔
分类:课件教案讲稿
价格:6墨点
属性:14 页
大小:40.43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