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周围血管及淋巴管疾病
周围血管及淋巴管疾病
周围血管疾病是指发生于心、脑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可分为动脉病和静脉病。动脉病包
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栓塞、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瘤等,另外
还包括肢端动脉舒缩功能紊乱疾病,如雷诺病(症)、红斑性肢痛症等;静脉病包括血栓
性浅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曲张等;淋巴管疾病如淋巴水
肿等。
中医学将周围血管疾病统称为“脉管病”。中医外科学在周围血管病及淋巴管疾病的诊治
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理论和经验。
【常见症状及体征】
1.疼痛l肢体疼痛是周围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运动性疼痛(间歇性跛行)、持续性疼
痛(静息痛)。其主要由动脉供血不足和静脉高压瘀血引起。
(1)运动性疼痛(间歇性跛行)l运动性疼痛又称为间歇性跛行,表现为患者在以一定速
度行走一定距离后,下肢的某个部位出现酸胀感及痉挛感,迫使患者停步,休息 1~5分
钟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次行走又出现同样的症状。一般来讲,持续行走的距离越短,病
情越严重。从开始行走到出现疼痛的距离称为跛行距离;从出现疼痛后休息到疼痛缓解的
时间称为缓解时间。出现间歇性跛行的动脉闭塞性疾病常见的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
硬化性闭塞症和糖尿病足等。应该指出的是,静脉性疾病和有些非动脉闭塞病变,如髂-股
静脉闭塞、髋或膝关节炎等,也可发生间歇性跛行。因此,对有间歇性跛行者,必须检查
有无动脉供血不足和静脉性疾病的其他征象。
(2)持续性疼痛(静息痛)l是指肢体在静止状态下产生的疼痛,疼痛持续存在,尤以夜
间为甚。静息痛可以突然发生,如急性动脉栓塞,也可逐步发展而来,如血栓闭塞性脉管
炎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等。持续性疼痛的发生常提示病变及缺血的程度均已加重,已接
近失代偿的阶段。
动脉性静息痛主要是由于供血障碍引起缺血性神经炎而使肢体持续性疼痛。疼痛表现为持
续性钝痛伴有间歇性剧烈刺痛,可向肢体远端放射,伴有麻木、厥冷或烧灼、蚁行、针刺
等感觉异常。症状多夜晚加重,患者常抱膝而坐借以缓解疼痛。当肢体因缺血引起营养障
碍性溃疡或坏疽时,疼痛程度更加剧烈。营养障碍性静息痛的特点为:夜间疼痛剧烈、持
续,端坐抱膝,呻吟不止,有时也有短暂的间歇期,数分钟后再发,影响睡眠,肢体下垂
时可略减轻疼痛。
静脉性静息痛的疼痛程度较动脉性为轻,常伴有静脉回流障碍的其他表现。并可因平卧休
息或抬高患肢而缓解。
2.温度异常l皮肤温度变化主要取决于肢体的供血情况。动脉闭塞性病变多为肢端寒冷,闭
塞程度越重,距离闭塞平面越远,寒冷愈明显。静脉病变多为下肢潮热感,下垂时更明显
检测患肢皮温时,患者需处于25℃左右的温度环境中,15~30 分钟后再进行测定。
3.颜色异常l供血不足或血管舒缩失常而致的皮色改变包括苍白、紫绀和潮红等。静脉淤血
时,渗出于血管外的红细胞崩解可造成色素沉着。某些血管疾病以皮肤颜色改变为主要临
床表现,如雷诺病,由于指(趾)小动脉和毛细血管阵发性收缩和扩张而产生指(趾)阵
发性发白、发紫和发红。检查患肢皮色时,应尽可能利用天然光线,在室温为25℃左右
的环境中进行观察。
4.感觉异常l周围血管疾病所发生的感觉异常除疼痛外,还有潮热和寒冷、怠倦感、麻木、
针刺或蚁行感等。
5.结构异常l主要包括皮肤及其附件营养障碍、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浅静脉曲张等。肢体
增粗或萎缩、肢体肿胀多发生于下肢,静脉瘀滞性肿胀一般为凹陷性水肿,按之较软,愈
向远侧愈明显,多伴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炎症和纤维化、“足靴区”溃疡等,如深静脉血
栓形成、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等。淋巴水肿后期呈象皮腿伴肿胀。
肢体或趾(指)变细、瘦小、萎缩均是由于局部动脉血液供应不足,长期缺乏必要的营养
加之由于疾病造成机体疼痛等限制患肢活动等因素所造成。萎缩是慢性动脉功能不全的重
要体征。肢体主要动脉搏动的改变,是诊断周围动脉疾病的重要体征。
6.溃疡和坏疽l缺血性溃疡是动脉病变引起,由于动脉闭塞病变影响皮肤血液循环,以致组
织缺氧而形成溃疡。瘀积性溃疡多由静脉病变引起,常见于下肢静脉曲张和下肢深静脉瓣
膜功能不全,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导致局部淤积性缺氧,从而并发溃疡。
肢体出现坏疽病灶,提示血液循环供应局部的营养不足以维持静息时组织的代谢需要,以
致发生不可逆变化。如无继发感染,坏疽区因液体蒸发和吸收,可形成“干性坏疽”;如
并发感染则形成“湿性坏疽”,坏死组织受细菌作用而崩解、化脓,有恶臭。
【检查方法】
周围血管及淋巴管疾病的检查是获取临床信息的重要手段,临证时应重点检查皮肤温度、
皮肤颜色、肢体营养状况、有无肢体的肿胀增粗或萎缩、有无肿块、有无溃疡或坏疽等。
周围血管及淋巴管疾病的检查包括两大类,即临床检查和辅助检查。
1.临床检查l临床检查包括常见的理学检查(如皮肤温度、营养状态、血管搏动等)和血管
功能试验。
影响皮肤温度的因素很多,如室温、情绪、运动、饥饿、饱食、吸烟或药物等,若对称部
位的皮肤或同一侧肢体局部皮温存在明显差异,则有临床意义。测定皮温时应对比同一平
面两侧肢体的温度差别,当某部皮温较对侧及同 侧其他部分明显降低时(相差大于
2℃),则提示该部动脉血流减少,可见于动脉栓塞、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若某部皮温
较对侧或同侧其他部位明显升高,则提示该部动脉或静脉血流量增加,如深静脉血栓形成
红斑性肢痛症、动静脉瘘等。测定皮温的方法有扪诊法、半导体或数字皮温计、红外线热
像仪等。
营养状况的检查应重点观察肢体皮肤及附件、肌肉有无营养障碍性改变,如皮肤松弛、变
薄、脱屑;汗毛稀疏、变细、停止生长或脱落;趾(指)甲生长缓慢、变脆、增厚,出现
甲嵴、嵌甲;以及肌肉萎缩等表现。
动脉搏动和血管杂音的听诊是检查动脉性疾病的重要步骤,受检动脉为桡动脉、尺动脉、
肱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检查时应注意感测动脉搏动的强度、动
脉的性质(如硬度、有无弯曲、结节、震颤)、血管杂音的部位及强度等。
常用的血管功能试验有:
(1)皮肤指压试验l用手指压迫指(趾)端或甲床,观察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可了解肢端
动脉血液供应情况。正常人指(趾)端饱满,皮肤呈粉红色。压迫时局部呈苍白色,松开
后毛细血管可在 1~2秒内充盈,迅速恢复为粉红色。如充盈缓慢,延长至 4~5秒后恢复
原来的皮色,或皮色苍白或紫绀,表示肢端动脉血液供应不足。
(2)肢体位置试验l如动脉搏动无明显减弱或消失,则可借助此实验帮助了解肢体动脉血
液供应情况。患者仰卧床上,显露双足达踝以上或膝部,观察足部皮肤颜色。随即使患者
两下肢直伸抬高,髋关节屈曲70°~80°,保持该位置约 60 秒后进行观察。检查上肢时,
坐位或立位,两上肢伸直高举过头部。血液循环正常时,足趾、足底或手掌保持淡红色或
稍发白。当动脉血液供应障碍时,可呈苍白或蜡白色。如肢体抬高后皮肤颜色改变不明显
可使患者抬高的两足反复屈伸 30 秒或两手快速握松5~6次后再观察。抬高后肢体苍白的
程度与动脉血供减少的程度成正比,苍白的范围随动脉病变的位置而异。最后,患者坐起
两小腿和足下垂床沿或两上肢下垂于身旁,再观察皮肤颜色的改变。正常人在10 秒内可
恢复正常。动脉血循环有障碍者恢复时间可延迟到45~60 秒或更长,且颜色不均,呈斑
块状。下垂位后正常人的足部浅表静脉应在 15 秒内充盈,如时间延长,也提示动脉血液
供应不足。若肢体伴有浅静脉曲张,下垂试验则无价值。
(3)运动试验l间歇性跛行是慢性动脉供血不足的特征性症状,间歇性跛行距离和时间与
缺血的程度相关,临床上常以此作为反映病情程度和疗效的指标。测定方法为患者以一定
速度(每分钟 60~80 步)行走,直到出现症状,该段时间为跛行时间,所行距离为跛行
距离。
(4)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denburg 试验)l用来检查大隐静脉瓣膜功能。患者
平卧,高举下肢,使浅静脉血向心回流,在大腿根部、卵圆窝平面远方扎止血带,其紧张
度以足以压迫大隐静脉,但不致影响动脉血流和深静脉回流为标准。让患者站立,10 秒内
释放止血带,如浅静脉超过30 秒而逐渐充盈者,属正常情况;如血液自上而下立即充盈
大隐静脉及分支,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如患者站立,保持止血带压迫情况下,在
其远端某一部位迅速出现扩张静脉,提示血液通过小隐静脉或功能不全的交通支反流至浅
静脉。
(5)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 试验)l患者站立,在大腿上 1/3 扎止血带以压迫大隐静
脉,交替屈伸膝关节 10 余次。如深静脉通畅,交通支瓣膜功能健全,小腿肌肉泵的作用
将使血液流入深静脉而浅静脉瘪陷,下肢也无发胀感觉。如深静脉通畅而大隐静脉和交通
支瓣膜功能不全,浅静脉血液在运动时也能流入深静脉,一旦运动停止,浅静脉立即充盈
血液。如深静脉不通,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则在运动时浅静脉将愈扩张,小腿有胀痛感。
(6)直腿伸踝试验(Homan's 征)和压迫腓肠肌试验(Neuhof 征)l二者均为小腿深静
脉血栓形成的体征。Homans 征检查方法为: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小腿略抬高。检查
者手持足部用力使踝关节背屈,牵拉腓肠肌。如小腿后部明显疼痛,属阳性反应,这是腓
肠肌 受 牵 拉 后压 迫 深 部 已 有 血 栓及 炎 症 的 静 脉 所 致 , 常 伴 有 腓 肠 肌 饱 满 和紧张感 。
Neuhof 征检查方法为:患者仰卧屈膝,足跟平置检查台上,检查者用手指按触腓肠肌深
部组织。如有增厚、浸润感和疼痛,即属阳性。
(7)冷水试验和握拳试验l本试验可诱发雷诺病患者出现苍白 -紫绀-潮红的皮色改变。冷
水试验方法为:将手指或足趾放入4℃左右的冷水中 1分钟,然后观察皮色有无上述改变。
握拳试验方法为:两手紧握 1分钟后,弯曲状态下放开,观察有无皮色改变。
2.辅助检查l周围血管及淋巴管疾病常用的辅助检查包括理化检查、无损伤检查和影像学检
查等。
(1)理化检查l常用的理化检查有血液流变、血脂、血凝等。
①血液流变检查l检测指标有血细胞比容(HCT)、全血黏度(BV)、全血还原黏度、血
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G)、血细胞沉降率、红细胞电泳时间等,这些指标可表
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往往伴有
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多表现为全血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等不同程度升高。在血
栓形成疾病中,除上述指标升高外,还可以表现为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和纤维蛋白原升高
等。
②血凝检测l检 测指标有出血时间(BT )、血小板计 数 (BPC )、血小板 黏附时间
(PAdT)、血小板聚集时间(PAgT)、凝血时间(C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
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G)定量测定、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测定等。还有一些特殊指标,如各
凝血因子活性及抗原性测定、纤溶系统指标等。血凝检测能够提示机体的凝血状态,血栓
性疾病者往往表现为凝血功能亢进,而出血性疾病者则多表现为凝血功能减弱。血凝指标
的检测除了对于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之外,在血栓性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还具有
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③血脂检测l检测指标有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
白等。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对于血脂的控制
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2)无损伤性检查l临床常用的无损伤性检查有彩色多普勒超声、连续波多普勒超声、节
段血压及压力指数测定等。对于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断技术,目前来说血管造影仍是主要检
测手段之一,但由于其有创及可重复性差的特点,并不能作为常规及随访监测的检查方法
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仍是无创检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彩色多普勒超声,由于能提供血
管的解剖和血流动力学的信息,目前已成为血管疾病诊断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
①彩色多普勒超声l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血管内径、血管壁有无连续中断、管腔有
无狭窄、血管走行及形态、血流方向,有无异常血流交通,血流充盈情况,并根据脉冲多
普勒测定局部的血流速度、阻力指数、血流量等进行血流动力学的分析。
②连续波多普勒超声l该检查通过对外周血管的体表听诊及波形描计来判断外周血管的通畅
性及血流方向等,从而判定是否存在静脉反流性疾病;是周围血管科常用的专科检查方式
其优势在于无创伤、操作简便、可反复操作。
③节段血压及压力指数测定l该检查通过对肢体不同节段血压和压力指数的测定,来判定肢
体动脉是否存在狭窄或闭塞,并初步评价阻塞部位和程度。除应用于疾病诊断,还是疾病
治疗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监测指标,同时结合影像学检查,还可对动脉阻塞性疾病的手术治
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正常时踝肱指数≥0.97。0.97~0.9 为临界值,临床上可无或仅有
轻微缺血症状。踝肱指数<0.9 可出现明显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甚或坏疽。踝肱指数可
提示患肢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一般<0.6 即可有静息痛。
④X 线平片检查l常规的X线平片检查虽然是最简单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仍具有一定的临
床意义。其缺点是显示血管及周围组织的对比度和清晰度有一定的局限。其应用范围是可
以初步判定血管病变的位置、大小、范围,以及血管病变所引起的周围或病变血管所供组
织器官的继发病变,尤其适用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及多发性大动脉炎的诊断。
⑤CT 血管成像l计算机扫描摄影(C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该
技术在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有了更大的优势。CTA(CT 血管造影)是通过逐层扫描病变血管,
经计算机软件重建成三维图像,使病变部位更清晰、更直观,对疾病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
⑥MRI 血管成像l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接受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并将
其重建成像的技术。其无创性、无辐射且随着技术和软件的不断发展,MRI 不仅速度更快,
图像质量更高,而且由单纯形态诊断向介入和功能成像发展,如 MRI 灌注成像、弥散成像,
为医学开辟了新的领域,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⑦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成像l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是利用激光多普勒原理,监测人体组织微循
环血流灌注量的一种新型设备。适用于外周血管评估、血管重建评估等。其优点在于无创
性对外周血流灌注量进行完整、准确的二维成像。
⑧经皮氧分压l是一种无创、定量、连续测量皮肤氧分压的方法,可以对肢体缺血情况定量
评估,直接反映了血管组织供氧的情况,评估组织存活率,描绘了真实的皮肤组织细胞的
氧供情况。不仅提高以临床症状和血压参数来评价基础肢体缺血的测定准确度,还为微循
环的检测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3)血管造影检查l通过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和利用影像设备来显示血管及其分支,根据
血管的解剖形态学变化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来对疾病进行诊断的方法称为血管造影,包
括静脉造影和动脉造影。
虽然近年来超声、CT 和MRI 在血管成像方面有很大的提高,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显
示动脉,尤其是动脉小分支方面仍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金标准”。
静脉造影应用广泛,主要有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和逆行造影、经曲张浅静脉造影及各种经
静脉插管造影等。
摘要:
展开>>
收起<<
周围血管及淋巴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是指发生于心、脑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可分为动脉病和静脉病。动脉病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栓塞、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瘤等,另外还包括肢端动脉舒缩功能紊乱疾病,如雷诺病(症)、红斑性肢痛症等;静脉病包括血栓性浅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曲张等;淋巴管疾病如淋巴水肿等。中医学将周围血管疾病统称为“脉管病”。中医外科学在周围血管病及淋巴管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理论和经验。【常见症状及体征】1.疼痛l肢体疼痛是周围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运动性疼痛(间歇性跛行)、持续性疼痛(静息痛)。其主要由动脉供血不足和静脉高压瘀血引起...
相关推荐
-
2023-12-15 999+
-
2023-12-15 999+
-
2023-12-15 999+
-
2023-12-15 999+
-
2023-12-15 999+
-
2023-12-15 999+
-
2023-12-15 999+
-
2023-12-15 999+
-
2023-12-15 999+
-
2023-12-15 999+
作者:MoMo
分类:课件教案讲稿
价格:8墨点
属性:22 页
大小:152.62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1-14